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提问“到医院看病到底是怎么个流程”,想想很有必要来侃一侃这个问题。
在颌面外科一般是这么个流程,病人来了,“医生,我牙痛,你给我看看。”
“哪个牙?上面还是下面?左边还是右边?前牙还是后牙?”
“左边下面后牙。”
“痛了有多久啦?”
“3天了。”
“是自己痛还是吃东西才痛?”
“不吃东西自己就会痛。”
于是我们把“左下后牙自发性疼痛三日余”作为主诉,也就是患者来看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要注意,这个牙痛只是一个症状,也就是说只是疾病的一个可能的表现,并不是根本的病因,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寻找引起牙痛的原因(往往有可能由牙痛开始检查发现了一个大的疾病,比如颌骨肿瘤)。所以我们还要继续追问和这个主诉症状相关的其他症状,包括口腔的症状以及身体其他方面的症状。
然后根据询问患者收集来的信息(我们叫做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等等)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牙痛这个问题,比如智齿冠周炎、牙髓炎、牙周炎、肿瘤等等,然后再对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缩小可能疾病的范围。这些检查包括临床检查(视触扣听等检查手段)以及辅助检查(比如拍片子、查血等等)。
然后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信息结合检查所得结果,得出最可能的一个或者几个诊断,然后决定下一步处理措施,比如是观察,还是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或者还比如活检等方式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果决定采取观察或者非手术治疗进行处理,那么通过观察或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复诊反馈,再次分析病情,比如,是与最初的诊断相符,然后继续观察或者治疗呢,还是考虑和初次诊断不同的其他疾病,需要采取进一步检查或者更改治疗方式?
如果初次评估以后,决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能否承受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如果需要调整以后才能承受,那么就进行相应治疗以后再次评估,如果无法通过调整来改善身体状态,那么就退而采取其他非手术治疗方式;如果初次评估以后或者调整后再次评估以后认为患者可以承受,那么就准备进行手术。这个评估以及调整的目的在于尽量让患者的身体状态处于最佳水平,以尽量减少手术风险的发生,避免影响手术以及影响手术后愈合的情况的发生。
准备进行手术时,医生会向患者交代目前可采取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的术式,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以及手术治疗可能的并发症以及手术风险,然后再由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是否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患者不愿意手术或者无法接受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那么就退而采取其他非手术治疗方式;如果患者决定采取手术治疗,并能接受手术并发症及风险的发生,愿意在并发症和风险发生后积极配合进行并发症和风险的处理,那么就进入下一步手术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医生会:
- 采取措施并交代患者调整好身体、精神以及心理状态,积极准备迎接手术;
- 和医院相关科室沟通,共同准备手术,并通知相关科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评估和交流沟通;
- 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准备。
这一阶段的术前准备的目的在于让医生、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及其他科室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团结一心准备好进行手术,以尽力取得预期的效果。
随着手术结束,便进入了手术康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主要是促进手术损伤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处理已经发生了并发症,随着患者的康复以及疗效的显现,医生会通过必要的随访来观察治疗的效果,通过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决定后续处理措施,如果治疗有效,那么后续通过简单的复查以及随访来观察原来疾病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复发即可;如果并不是完全有效,那么则需要对治疗后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其过程和最初的过程相似,但是将大为简化。
整个流程可以总结如下图,这个流程在其他科室看病的时候也是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