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了一例口底入路颌下腺切除术,将自己的体会和文献的描述记录如下。
外文文献中多采用双切口:使用探针标记导管口及导管后,绕导管口环形切开粘膜游离导管口,然后分别于舌下皱襞内侧和外侧切开粘膜,内侧切口用于游离导管,外侧切口用于暴露颌下腺。可保留或不保留舌下腺。
本人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仅使用舌下皱襞外侧切口,自导管口外侧略后方切开粘膜至磨牙后垫(此处注意后方切口并非沿颌舌沟延伸至腭舌弓方向),切开粘膜,钝性分离舌下腺外侧与下颌骨及下颌舌骨肌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此时由前往后可依次暴露下颌舌骨肌、颌下腺及舌神经,舌神经为一粗大白色条索状结构。
助手自口外将腺体托起后,沿舌神经寻找,可在腺体后份发现至下颌下神经结的分泌支,切断结扎后,将舌神经牵拉至内侧予以保护。此时可暴露走行于腺体深面及上面的面动脉。暂不处理。
(本来录了视频,可惜术后发现没对到术野。所以画了张草图表示。上图中紫色结构为面动脉,蓝色结构为舌神经与至下颌下神经结的分泌支;SMG, Submandibular gland)
腺体浅叶部分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此处术野狭窄,暴露困难,没有合适的牵拉工具,所以切断乱部分下颌舌骨肌以便暴露腺体,然后夹持腺体向口内牵拉,结合钝性分离,可将此部分腺体游离。
此时腺体内下方、下方及外侧多为疏松结缔组织连接,通过钝性分离可游离。需仔细辨认血管,予以妥善处理,避免出血影响术野。
到这一步,腺体浅叶前份大部分已经游离,但腺体仍无法进入口内,需要处理最关键的部分——面动脉。
文献中建议使用双极电凝切断进入腺体的面动脉分支,我对这种措施不是很放心,但是如果分离结扎这些分支,也存在困难:如果不从口外顶起腺体,就看不到面动脉,如果顶起腺体,面动脉会被紧紧压在腺体上,加上术野狭窄,寻找并结扎分支并不容易。
所以分别将面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进行了切断结扎,此处注意谨慎操作,避免结扎不牢靠术后出血。
到这一步,腺体基本可以拖到口腔内处理。注意结扎导管附近的静脉血管,因为舌神经已经分离,所以此时牵拉腺体时与口底相连的条索状结构即为导管。尽量在靠近口底的地方切断结扎导管。
切口采用稀疏的间断缝合,放置了一根引流条。
我的手术体会是:
- 需要减少出血,尽量保持术野干净清晰;
- 浅叶大部分区域采用钝性分离或者手指分离即可游离;
- 面动脉区域的处理需要尤为仔细和谨慎,不然术后出血处理起来将极为困难;本次手术中即在冲洗后缝合时发现遗漏的小动脉及静脉分支出血,万幸;
- 沿腺体表面进行分离,应该不存在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风险;
- 需仔细辨认舌神经,熟悉舌神经通过分泌支与腺体的联系以及舌神经与导管的走行关系;
- 据文献报道,术后并不容易形成死腔积液,所以文献中似乎都没有放置负压引流,据我目前两天的观察,颌下区外形叫颈部入路缝合后似乎更丰满,尚未发现积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