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面一篇文章总结过一些《下颌骨内的高密度病变》。颌骨内由于发育期各种上皮残留于颌骨内,所以囊肿也是颌骨内一种常见的病变,具体的分类和诊断治疗方式,教科书都有相关内容。囊肿大多可以通过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但是具体分型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
这类疾病由于其部位和病因、组织来源不同,命名比较多样。这篇文章的目的变是总结和复习一下常常通过牙片可以完全显示的发生在牙槽突的“小”的低密度囊性病变,不包括例如牙源性角化囊肿、腺牙源性囊肿之类的比较“大”囊性病变。发生在颌骨或者牙槽突的囊性病变,按照病因可以分为炎症性和发育性囊肿,按照组织来源可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
根尖周囊肿/根端囊肿
病变位于死髓牙根尖,或有副根管而发生于根侧,但相关牙齿牙髓无活力。是由于炎症刺激形成的一类囊性病变。
残余囊肿
由于拔除患牙后未对残余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处理而后形成的囊肿,一般此前曾有残根或者破坏严重的患牙拔除史,和根尖周囊肿/根端囊肿是一类的,区别在于患牙是否在位。也是由于炎症刺激形成的一类囊性病变。
牙旁囊肿/颊侧根分叉囊肿
也是一种炎症性的牙源性囊肿。比较典型的病变是发生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侧,患牙牙髓活力存在,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是与患牙根分叉区出现颊侧釉质增生有关,这种增生导致颊侧出现盲袋,并对炎症刺激发生反应性扩张而形成囊肿。在牙齿萌出期出现的颊侧根分叉囊肿有人认为与受到牙齿萌出时周围牙滤泡组织内出现的炎症性反应有关。
牙旁囊肿这一名词则常常用来描述由于冠周炎症刺激发生在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周围(主要是远中或颊侧)的囊性病变,这种情况其实和含牙囊肿并发感染的情况难以鉴别。
始基囊肿
教材中关于其定义是“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由于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由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按照这一定义,应该有牙齿缺如的情况(发生于多生牙者例外)。而实际上关于其概念和定义尚有争议,临床诊断中也并未见到有“始基囊肿”的诊断。有人认为始基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同一类并没,对于是否存在组织学上不是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始基囊肿存疑。按照李江在《口腔颌面病理学》(第三版,人民出版社,李江主译)提供的观点,她认为临床考虑为始基囊肿的病变在组织学检查后几乎都是牙源性角化囊肿。
含牙囊肿/滤泡囊肿
是在牙滤泡与未萌出牙齿牙冠之间出现液体积聚形成的一种囊性病变,病变的特点是包绕牙冠,如发现较晚,病变可生长的比较大而将牙齿推挤至颌骨边缘。
一般认为含牙囊肿/滤泡囊肿是牙源性发育性囊肿中最常见的类型,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发生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的。如乳牙的根尖周炎或者第三磨牙的冠周炎等,但是实际上很难明确这种炎症到底是继发性的还是原发的。
发育性根侧囊肿/根侧牙周囊肿
这是一种比较少见发育性牙源性囊肿,典型的病例是病变位于牙根侧面生长,最大直径一般小于1cm,相邻牙为活髓牙,这是其与发生于根侧的炎症性囊肿相鉴别的要点。
这种病变与后面的成人龈囊肿组织学上无明显区别,所以认为是发生在颌骨内的成人龈囊肿。
影像学表现难以与发生于相邻牙牙根间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区别,与发生于牙根侧面的与副根管相关的炎症性囊肿、亚洲感染相关的囊肿等,在影像学上也有相似表现。
成人龈囊肿
发生于牙龈或牙槽粘膜软组织内,来源于牙板上皮剩余或外伤手术等导致的上皮植入。“成人龈囊肿临床表现为无痛的屋顶装的肿胀,直径通常小于0.5cm,少数情况下略大。病变通常呈淡蓝色或蓝灰色”(《口腔颌面病理学》(第三版,人民出版社,李江主译)),有些囊肿可引起牙槽突表面压迫性骨吸收。
萌出囊肿
即发生于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可发生于正在萌出的仍任何牙齿。由于萌出过程的导致的创伤可使得血液进入囊液,所以病变外观常常呈棕紫色,故又称为萌出血肿。一般不需处理,牙齿萌出过程中会自发破裂而消失。
婴儿龈囊肿
发生于婴儿牙槽粘膜内的小而表浅的囊肿,其内充满角质蛋白,可能来自断离的牙板上皮剩余。表现为牙槽粘膜的多个白色或者浅黄色结节,米粒大小,多少不等。一般不需处理而自发破裂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