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内的高密度病变

牙瘤、成牙骨质细胞瘤以及硬化性骨髓炎等,在X线片上常常表现为颌骨内的高密度影像。在此,对学习的资料进行一下总结。因为这种情况似乎多见于下颌骨,所以仅以下颌骨为例。

牙瘤/Odontoma

一般认为属于错构瘤,或成牙组织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根据期内组织排列方式不同、由于类牙形成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

在X线平片上,混合性牙瘤主要表现为颌骨内异常高密度团块影,边缘光滑,周缘多有一条清晰的低密度条带状纤维包膜,颌骨科有膨隆;而组合性牙瘤可于其内见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类似牙齿的影像。牙瘤的影响并非均一的高密度影响,而是高低密度混杂影像。

成牙骨质细胞瘤/Cementoblastoma

又称真性牙骨质瘤。肿瘤大部分为钙化组织,周缘有结缔组织包膜。

X线平片表现为团状密度增高区,肿瘤周边可见低密度结缔组织包膜,病变常常附着于牙根部或包绕根尖,可伴随牙根吸收或牙根与肿瘤融合。

牙骨质结构不良/Cemental dysplasia

又称假性牙骨质瘤,不是一种真性肿瘤。病变可分为三期:

  1. 早期病变(骨质溶解破坏期):在患牙根尖周牙槽骨破坏溶解,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X线平片上表现为低密度投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膜间隙消失。单个牙病变与慢性根尖周炎相似,但患牙活力存在。
  2. 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随病变的发展,在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骨样组织和骨组织。X 线表现伪病变区有高密度的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
  3. 第三期(钙化成熟期):钙化成分增多,出现较大的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X线表现为根尖区成团状、体积增大的钙化影像。可见根尖形成类似骨硬板和牙周膜间隙的改变。

与成牙骨质细胞瘤相比,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以下切牙多见,常为多发性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有牙齿松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根尖周炎的表现。而成牙骨质细胞瘤多发生于25岁以下男性,常为单发,以磨牙区多见,病变有明显的边界和包膜,并包绕根尖。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

因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持续性的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镜下骨观骨小梁与正常故无明显区别,但是更致密,骨髓腔极小,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一般可有与之相关的病原牙。

X线平片表现根尖区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乃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病变密度较均一,与之相关的牙齿可见到龋坏、骨白线消失、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增宽等表现,但根尖无增粗膨大。此病变一般无膨胀性生长。

特发性骨硬化/Idiopathic osteosclerosis

又叫bone island, bone scar, focal periapical osteopetrosis, enostosis,或内生性骨疣

是一种发生与骨内的非炎症性的骨小梁增生,病因未知,有人认为属于一种发育性的骨解剖异常。

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者不规则性骨密度增高区,密度均一,边界清晰。可与或不与牙根相连,临近牙齿大多无病变或治疗史。

牙骨质增生/Hypercementosis

由慢性炎症、创伤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所致的刺激导致牙骨质沉积在病变的边缘及正常牙周膜处。

X线平片上可见增生的牙骨质沿牙根沉积,导致牙根变粗增大。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尖呈球状肥大,如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与牙槽骨粘连。

附:骨化纤维瘤 V.S.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

骨化性纤维瘤为颌面骨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肿瘤中所含纤维和骨质成分的多少,分别命名为骨化纤维瘤和纤维骨瘤(fi bro-osteo ma) 。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骨化性纤维瘤常见于青年人,多为单发性,可发生于上、下颌骨,但以下颌较为多见。女性多千男性。此瘤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肿瘤逐渐增大后,可造成颌骨膨胀肿大,引起面部畸形及牙移位。有时可继发感染,伴发骨髓炎。

X 线片上表现为颌骨局限性膨胀, 病变向四周发展,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病变内可见不等量、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骨化纤维瘤易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相混淆,应结合临床、病理和X 线表现确诊。

  1. 治疗

手术切除。下颌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原则上应同期植骨,上颌骨也可考虑同期植骨。对于大而弥散的骨化纤维瘤也可做部分切除, 以改善面容, 需注意术后严密观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又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营养不良,是骨内有化生为骨质能力的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并取代正常骨质为特点的一种疾病,是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可为单发或多发。单发者发生于颌骨、颅骨、肋骨及股骨等, 颌骨受累占全身的20%-25%, 无性别差异。多发者较少见,以下肢长骨较常受累,同时侵犯同侧多数骨骼,男女之比为1 : 3。如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现象而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Albright 综合征。

单发者多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多发者常见于儿童,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但以上颌骨多见。病变发展缓慢, 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可引起畸形及功能障碍。本病有自限性, 青春期后病变可不再发展。

X 线片上表现为颌面骨广泛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呈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膨胀,病变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限。其密度根据病变中含骨量多少而异,有的呈密度高低不等阴影,有的呈毛玻璃状,少数表现为多房性毅状阴影。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与骨化性纤维瘤有时难于单从临床表现上鉴别。有学者强调二者应以组织学表现为依据进行区别,认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病变永远停留于编织骨阶段;骨小梁周围也无骨母细胞围绕, 如果病变中出现了层板骨和骨母细胞,则不应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但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应该结合临床、X 线和组织学特征来鉴别诊断。

  1. 治疗

一般在青春期后施行手术,影响功能时,也可提前手术。手术方法主要是将病变部分切除,以改善功能障碍及面部畸形。对千成形性手术不能达到改善功能目的者,可考虑截骨以切除病变,缺损同期植骨修复。

以上内容参考或节选自:

  1. 张震康,俞光岩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 马绪臣主编,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Werner Shintaku. Bony Lesion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ral Lesions and Conditions: A Resource Handbook for the Clinician. InTech
转载请注明来源:下颌骨内的高密度病变
本文链接地址:https://omssurgeon.com/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