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头颈部淋巴结分区是肿瘤外科医生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在the Radiology Assistant上面发现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头颈部淋巴结影像分区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本着分享的目的,将其翻译为了中文。原文在此。按照原网站要求,网站图片和插图近可用于教育目的,使用时请标明原作者及来源网站:
The images and illustrations on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with due credit being given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Radiology Assistant.
文章作者是Aurelia Fairise 和 Robin Smithuis。原文发表于2022年07月11日,文章基于the American Head and Neck Society 和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提出命名规则,定义了10个分区,包括分区界限的描述、与淋巴结相邻的正常结构、以及不同区域淋巴结最可能出现转移的原发灶位置。(博主注:1.按照原文给出的参考文献,更详细的分区信息可以参考文献11;2.另外一个更详细的淋巴结CT影像分区可以参考这里)。
概述
本文提到的分区一共有10个,为了与TNM分期进一步对应,一些分区含有亚区。
边界
分区的重要标记包括:
- 舌骨
- 环状软骨
- 颈动脉
- 胸锁乳突肌
- 胸骨柄
横断面CT概览
进一步细化概览:
分区
I-颏下及颌下区
I区淋巴结转移常常来自口腔、鼻腔前部以及面中份软组织和颌下腺。
- Ia区:位于两侧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之间)的区域,包含颏下淋巴结;
- Ib区:包含下颌下淋巴结,这个区域向外以下颌骨内侧为界,内以二腹肌为界,前起颏联合,后至下颌下腺。
II-颈深上 (Upper jugular)
II区主要接受来自面部、腮腺、下颌下、颏下及咽喉淋巴结的引流。同时也直接接受来自鼻腔、咽部、喉部、外耳道、中耳、舌下腺及颌下腺的淋巴引流。
通过在颈内静脉后缘画一条线,可以将II区淋巴结进一步分为IIa和IIb两个亚区。
II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来自口腔和鼻腔、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喉部和大唾液腺。
IIb区淋巴结转移更多来自口咽和鼻咽部肿瘤,较少来自口腔、喉咽部及喉部。
III区-颈深中
III区淋巴结接受来自II区和V区的淋巴引流,同时也接受部分来自咽后、气管前以及喉返的淋巴引流。主要收集来自舌根、扁桃体、喉部、喉咽部和甲状腺的淋巴引流。
环状软骨下缘是III区和IVa区的分界。III区淋巴结转移风险主要来自口腔、鼻咽、口咽、喉咽部和喉部的肿瘤。
IV区-Lower jugular and medial supraclavicular
IVa区和IVb区的分界定为胸锁关节向头部2cm的地方。
IVa区淋巴结转移风险主要来自喉咽部、咽部、甲状腺和颈段食管,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口腔前份的肿瘤可在没有或者minimal近端淋巴结转移时转移到此区淋巴结。
IVb区淋巴结的转移风险主要来自喉咽部、声门下喉、气管、甲状腺和颈段食管。
V区-颈后三角和锁骨上(Posterior triangle and Supraclavicular)
V区包括颈后三角的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围绕副神经下份和颈横血管。该区淋巴结转移主要来自鼻咽部、口咽部、头皮后份以及甲状腺的恶性肿瘤。
Vc区-锁骨上区:该区包含位于锁骨上区外侧份并与颈后三角延续的淋巴结(Va与Vb)——从颈横血管向下至胸骨柄上方2cm。锁骨上窝与这一区域的一部分对应。
Vc区的淋巴结接受来自颈后三角的淋巴引流(Va与Vb),该区淋巴结转移常常与鼻咽部肿瘤有关。
颈横动脉影像:
VI区-颈前区
这一区域的淋巴结包括颈前静脉淋巴结(VIa)以及深面的喉前、气管前、气管旁和喉返神经淋巴结(VIb)。
- VIa:这一亚区包括位于浅面的颈前淋巴结群;
- VIb:这一区域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内侧面之间,包括位于喉部和环状软骨前的喉前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也叫喉返神经淋巴结)。
Delphian lymph node
德尔菲淋巴结(Delphian lymph node)因其名称源自德尔菲神谕(Oracle of Delphi)而得名,其存在常预示喉癌继发死亡的预后。该淋巴结属于VIa区气管前淋巴结,位于环状软骨前方,两侧环甲肌之间的区域。
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分出,左侧喉返神经于主动脉弓水平分支,右侧则于右锁骨下动脉处分支。在肺癌患者中,左喉返神经可能因主动脉肺动脉窗内(即主动脉弓下区域)的淋巴结转移而受压。
VII-咽后和茎突后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接收来自鼻咽部黏膜、咽鼓管及软腭的淋巴引流。这些淋巴结存在鼻咽癌、咽后壁及口咽部(主要为扁桃体窝和软腭)癌转移的风险。
- VIIa-咽后淋巴结
这一亚区的淋巴结位于咽后间隙,向上自第一颈椎的上缘向下延伸至舌骨体的上缘。
这一间隙前方以咽缩肌为界,后方以头长肌和颈长肌为界。向外,咽后淋巴结以两侧颈内动脉内侧面为界。
咽后淋巴结收集来自鼻咽部黏膜、咽鼓管和软腭的淋巴。该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来自鼻咽部、咽后壁和口咽部(主要是扁桃体窝和软腭)的恶性肿瘤。
- VIIb-茎突后淋巴结
茎突后淋巴结是II区淋巴结向颅底方向的延续。这些淋巴结位于颈内动静脉周围的脂肪间隙内,向上一直延续到颅底的颈静脉孔。
茎突后间隙内侧以颈内动脉为界,外侧以茎突和腮腺深叶为界,后方以C1椎体和颅底骨质为界,前方以茎突前咽旁间隙为界。
VIII-腮腺淋巴结
该区域包含腮腺淋巴结群,涵盖以下结构:
- 皮下耳前淋巴结
- 腮腺浅层与深层腺内淋巴结
- 腮腺下淋巴结
其解剖范围: - 纵向:自颧弓与外耳道延伸至下颌骨
- 横向:外侧起于皮下组织,内侧至茎突
- 轴向:前界为咬肌与翼肌后缘,后界达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二腹肌后腹
腮腺淋巴结群接收来自以下部位的淋巴引流:额部及颞部皮肤、眼睑、结膜、耳廓、外耳道、鼓室、鼻腔、鼻根部、鼻咽部以及咽鼓管。
该淋巴结群易受以下部位癌变的转移侵袭:额颞区皮肤、眼眶、外耳道、鼻腔及腮腺的恶性肿瘤。
IX-颊面部(Buccofacial)
IX区包含颧骨-面颊淋巴结群,该组淋巴结由不恒定的浅表淋巴结构成,分布于颊肌表面沿面血管走行区域。其解剖范围具有以下特征:
纵向分布:
上界:眼眶下缘(颅侧)
下界:下颌骨下缘(尾侧),与Ib区相接
空间定位:
内侧:贴附于颊肌表面
外侧:位于皮下组织层内
后界:咬肌前缘与颊脂垫(Bichat’s脂肪垫)
前界:面部前侧皮下组织
颊面部淋巴结接受来自鼻部、眼睑和颊部的淋巴引流。面部皮肤、鼻部、上颌窦(侵犯颊部软组织时)以及颊部黏膜的恶性肿瘤易转移至此组淋巴结。
X-耳后以及枕部淋巴结
Xa区包含耳后(又称乳突)淋巴结及耳下淋巴结群,具体构成如下:
位置特征:
- 沿乳突表面分布
- 上界:外耳道上缘(颅侧)
- 下界:乳突尖(尾侧)
Xb区包含枕淋巴结群,其解剖学特点为:
延续关系:
- 作为Va区淋巴结向颅侧的延续
- 上至枕外隆凸
空间定位: - 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 后界:斜方肌前(外)侧缘
该区淋巴结转移风险主要来自耳后(Xa)以及枕部(Xb)皮肤的恶性肿瘤。
-
Grégoire V, Ang K, Budach W, Grau C, Hamoir M, Langendijk JA, Lee A, Le QT, Maingon P, Nutting C, O’Sullivan B, Porceddu SV, Lengele B. Delineation of the neck node levels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 a 2013 update. DAHANCA, EORTC, HKNPCSG, NCIC CTG, NCRI, RTOG, TROG consensus guidelines. Radiother Oncol. 2014 Jan;110(1):172-81. doi: 10.1016/j.radonc.2013.10.010. Epub 2013 Oct 31. PMID: 24183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