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结or方结

原文:《临床上不准打滑结吗?

原文全文

在学校学外科学基本操作时大家学的都是方结。滑结怎么打,教科书上也有图示,但其实是作为反面教材,是为了防止大家将方结打成了滑结。方结的优点是不易松脱,滑结的缺点是容易松脱。

然而方结有缺点吗?滑结有优点吗?临床上真的不准打滑结吗?

临床手术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医生打完方结还要加一个结,也就是打三下;有的打滑结,也是三下;也有先打滑结,然后再跟一下,后两下形成方结。如采用单丝滑线打结,则是连打7~8个滑结。在缝线的品种和规格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根据每种线的特点打好结非常重要。

方结有缺点:当方结的第一下打紧,正在打第二个结时,常常会出现第一下会松开。尤其在对合缝有张力或结扎组织有弹性情况下更是如此。解决的办法是助手用血管钳持线。但时有配合不好,打的结的松紧不理想;有时钳的质量不好,线在钳边上磨擦,线断了;有时持线用力不当,线虽没断,但损伤了。

而当没有助手持线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方结的第一下打得很紧,希望完成第二下以前第一下不松,这样完成的线结会造成组织切割损伤或组织缺血,进而影响吻合口的愈合。即使第一下打得很紧,也常会出现第二下完成后,线结还是太松,此时会尽力拉紧第二下,试图能再拉紧一点加以弥补,但常常不能如愿,不是拉不紧就是拉断线。以上这些,并不是年轻医生才碰到,高年资医生也会如此。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滑结。滑结完成后,如觉得线结打得太松,可以将线结再拉紧一些。所以滑结的第一下不应打得太紧,甚至应该稍松一点,利用第二下将线结调到合适的松紧度。如此打结会觉得处理从容,收发自如。如是用丝线,第三下打成方结,线结应该不会松了,当然也可连打三下或更多下,以完成一个滑结。单丝滑线如rolene一类的缝线更需要多打几下,而且粗线应打得更多来保证线结不松开。

滑结的打法教科书上都有,可以学习。具体操作时,笔者的经验是左手线保持拉直,右手完成打结。习惯左手打结的人则相反,右手将线拉直,左手打。这样,打结手这方的线缠在持线手这方的线上,形成一活套,容易控制线结的松紧。会打滑结的医生结打得松紧均等一致,而打方结的线结松紧不一。

本人平时手术时都佩戴2.5倍的手术放大镜,所以观察得非常清楚,尤其胃肠道吻合行间断缝合打结全部完成后,每一线结完成的质量好坏,可看得更清楚。

打滑结有那么大的优点,而且临床上也已有一些医生在打滑结,国外打滑结的医生更多,腹腔镜手术中以及新近开展的机器人手术中都有滑结的应用。

但我们的学生教学中,临床实践中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传教呢?原因是其与已盛行几十年,以至上百年传统教学不符。应用滑结的年轻医生还不时地会受到年长医生的批评。笔者认为是为滑结正名的时候了,让我们学会并打好滑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彭承宏)

个人体会

一般是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方法双手交叉,打三个方结。有的时候确实打第二个结的时候发现第一个结松了,这种情况如果是在缝皮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通过压线来解决;但是在深部打结或者结扎血管的时候,压线这一招就不灵了,所以采用“标准方法”有的时候确实反而降低了结的牢靠程度。

所以彭承宏教授提出了“打滑结”。

先看一下基本概念:最常见的“不规范”的打结包括滑结和假结。滑结指的是一根线拉直,另一根线缠绕在这根线上,但是手法仍然是方结的手法。假结则是同一个挑线方式连续做两次形成——连续两次中指/食指挑线。

knots

所以听说过的单手打结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标准的三个方结:过程中需要手交叉或者交换线,或者左右手交替打结(同法不同手,同手不同法)。浅表组织用起来很简单,缺点就是前面提到的一旦第一个结松了就废了;为了避免第一个结松掉,可以压线或者助手帮助夹住第一个结。
  2. 彭承宏教授所谓的两个滑结加一个方结。多个滑结可能会存在线结松掉的可能,所以即使多个滑结,也可以在其中加入方结。优点在于前两个滑结可以调节打结的松紧适度,且不需要明显的双手交叉影响操作。
  3. 裘(法祖)氏结:两个假结后接一个方结(网传加上个人理解,未找到出处,不保真)。优点似乎同2。

打结的习惯一旦养成,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因为外科医生都明白其重要性,形成能让自己安心睡觉的打结习惯后,便会一直用下去。这三个方法中,第一种无需多说;第二种用的人也较多,应该是靠谱的;第三种见过讨论的不多。但是无论如何,应该避免单纯打滑结或者假结,尤其是粗线或者光滑的线,以及结扎血管时。

打结的时候除了采用恰当的方法外,还需要注意线的光滑程度和粗细,来保证打结的质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滑结or方结
本文链接地址:https://omssurgeon.com/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