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长泡——之口腔黏液囊肿

最近遇到唇腺囊肿的病例暴多,“医生,你看一下我嘴唇上(或者舌头下面)长了个黄豆大(甚或樱桃大)的亮亮的泡,以前也长过,不过后来自己消了,所以没管它,这次又长起来了,你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那么可以仔细阅读以下今天的话题:口腔唾液腺黏液囊肿。

口腔黏液腺囊肿的来源

口腔的黏液囊肿是来自舌下腺和小唾液腺的囊肿,是唾液腺最常见的囊性病变。

唾液腺是分泌口水的器官,人体的唾液腺位于口腔和颌面部(这两个区域的的范围见《口腔医院还有手术室?有啊!》),分为三对大唾液腺和许多许多小唾液腺。三对大唾液腺指的是: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人体的三对大唾液腺
人体的三对大唾液腺

腮腺位于两边腮帮子靠后的部位,下颌下腺位于两边下颌骨下面脖子和下颌交界的地方,舌下腺则位于舌头两侧口底的深面。除了这三对大唾液腺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唾液腺,主要位于嘴唇、腮帮子粘膜和硬腭后面以及软腭等地方。黏液囊肿则主要来自于小唾液腺和舌下腺。腮腺和下颌下腺来源的囊肿很少见。

口腔黏液囊肿发生的原因及表现

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我们一般将黏液囊肿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

这两个名词从名字上就很容易理解,外渗性就是流出来了,分泌物积聚在腺体外面的某个地方形成的囊肿,往往是由于导管破裂导致黏液外流形成了囊肿;而潴留性则是往往是由于导管因为黏液团块、结石或者导管系统过于弯曲导致导管堵塞,局部黏液潴留积聚形成的囊肿。前者远比后者常见。

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最常发生的地方是下唇及舌尖的腹侧,因为舌尖运动经常和下前牙发生摩擦,以及一些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咬下唇的动作,常常会导致这两个地方的腺体受伤,然后黏液从受伤破裂的地方流出来便形成了外渗性黏液囊肿,其表现如下:

由于囊肿位置一般比较表浅,位于粘膜下面,而粘膜的透明度又比皮肤要高,所以囊肿常常表现为一个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一般在黄豆至樱桃大小,最初出现的时候一般质地比较软、有弹性。由于囊肿表面粘膜比较薄,所以囊肿很容易被咬破,流出蛋清样的透明黏稠液体后囊状消失;很快咬破的地方愈合,又再次被黏液充满形成囊肿。如此反复破损数次后,由于咬破的地方反复形成瘢痕,便不再有前述典型表现,而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囊肿透明度明显降低

表面有瘢痕形成的唇腺黏液囊肿
表面有瘢痕形成的唇腺黏液囊肿

舌下腺囊肿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根据表现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单纯型:这是最典型的一种,囊肿出现在舌头一侧的口底或者前面偏正中的地方,呈浅紫蓝色,质地柔软有波动感,囊肿较大的时候,可以将舌体上台,看上去像是两个舌头,又像蛤蟆鼓鼓的下巴,所以又叫做蛤蟆肿,同小唾液腺来源的囊肿一样,可能因为局部年破裂以后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便又长大如前,如此反复,囊肿发展到很大时,可引起呼吸、吞咽及言语困难;

口外型:因为舌下腺和颌下有潜在的通道,其余部分也仅隔着薄薄一层肌肉,所以如果发生于舌下腺的囊肿突出到了颌下区则表现为口外形,此时看不到囊肿的透明和浅紫蓝色表现,表现为颌下区的皮肤略微膨隆,摸起来软软的有波动感;

哑铃型:如果舌下腺的囊肿既有口内的部分也有口外型的部分,就形成了两头大的哑铃状,称为哑铃型,所以这一型是上述两型的混合型。

典型的单纯型舌下腺囊肿
典型的单纯型舌下腺囊肿

口腔黏液囊肿的治疗

来自于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保守治疗即穿刺抽尽囊液后,向囊腔里面注入碘酊、鱼肝油酸钠或者20%氯化钠溶液等,停留2-3分钟后再抽出,让药物破坏腺体或/导管的上皮,使其失去分泌功能,治疗简单创伤小,但是疗效难以保证;

但是最常用的还是手术治疗,因为部位表浅,手术简单,通过手术将囊肿及与其相连的腺体一并切除,效果确切恢复好。但是由于小唾液腺数量众多、且导管结构纤细肉芽仅仅以分辨,所以手术切除的时候可能又造成了其他腺体的损伤,术后有出现“复发”的可能性。

对于舌下腺囊肿,其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由于人体有多对大的唾液腺,而舌下腺分泌的量占唾液总量也较小,所以切除舌下腺不会对身体功能产生影响。

另外对于体弱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或者婴儿,可以先采取造袋术处理,带身体状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后再行手术切除舌下腺。当然,对于造袋术后没有复发病例,也就不需要手术切除腺体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闲侃口腔”

本文链接地址:https://omssurgeon.com/157/